
在股市里,庄家往往凭借手中所掌握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等有利条件影响股价,以获取利润。庄家大多数时间是在与散户博弈,庄家要赢利就要从散户的口袋里“抢”钱。在这场博弈中配资网络配资炒股,庄家为了成功地“抢”到钱,或者说为了“抢”到更多的钱,常常穷尽其所能。散户要想在股市中获利,必须了解掌握庄家这条股海里“大船”的特性,才能够借庄家之船,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正如彼得·林奇所说:“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对于散户而言,如果能够猜透庄家的坐庄思路,了解庄家的坐庄手法,看透庄家操作中的技术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跟庄策略。散户跟庄获利,不是一两天能练就的,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庄家坐庄的规律,不断提高对股市以及坐庄的认识,才能完善自己的操作理念,提高自己的操作技巧,从而成为股市中赢利的少数人。

在股市中,很多投资者都非常重视研究报告,因为其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深度挖掘和价值判断是股价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随着股市的发展、投资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上。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基本面的研究报告开始在股市中流传开来,甚至很多证券公司把研究部门作为公司的核心部门来对待,不惜重金网罗人才。
从散户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研究报告对自己有没有用呢?其实,对研究报告,需要用辩证眼光来对待。因为,目前股市中的很多研究报告对散户投资者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这些研究报告只是庄家用来打信息战的一种手段。对此,散户投资者一定要睁大双眼,认真分析辨别。
现实生活中,有些研究报告由庄家操控,具体表现为:
(1)庄家利用研究报告为自己说话。出报告的机构大多是股市的参与者,自然该为自己的利益说话。当该机构持有该上市公司相当数量的股票,正在坐庄这只股票时,出研究报告自然就会有猫腻了。
(2)研究报告“谁出钱给谁说话”。目前股市中的有些研究报告缺乏可信度,谁给钱就为谁说话、服务,对于影响力不大的公司尤其如此。甚至花几万元钱就可以搞定一份想要的研究报告。这也就给了庄家可趁之机,他们可以利用研究报告发动信息战攻势,使研究报告成为庄家操纵股价的工具。
关于研究报告的负面问题,除了上节所描述的外,往往还会存在以下问题:
(1)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卖方报告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独立。作为卖方,券商研究报告的主要客户是基金公司等机构,研究报告的优劣对基金在券商的分仓量影响越来越大,关系到佣金收入。如果因为一篇负面报告而导致股价下跌,有可能会失去基金大客户。作为调研对象的上市公司,相对于研究员和证券公司同样处于强势地位,得罪不起。
(2)研究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而不少调研人员不去实地调查,闭门造车,只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或者依靠上网东抄西摘、七拼八凑。这样出来的研究报告自然会大打折扣。
(3)任意性强。如果研究人员始终能够坚持客观、严谨、公正的态度,研究报告的影响力无疑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遗憾的是,近期一种不良的风气正在一些研究报告中蔓延。过多的主观臆断和大胆猜测出现在报告中,这使得报告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有些公司为了多募集资金,在改制和发行过程中,不认真挖掘企业的特点与优势,而是在财务数据上弄虚作假,在文字介绍上哗众取宠,通过招股说明书的过度“包装”,低估损失,高估收益,造成盈利预测偏差较大。这就成为了所谓的恶性包装。
(1)公司业绩包装。公司业绩是公司能否成功上市的主要依据之一,厂家当然很明白这一点。于是一些不良企业首先就开始从公司的业绩上进行包装。有的是造假,有的是肆意夸大,总之他们会不惜一切地把公司的业绩包装上去,然后填出一张漂亮光鲜的财务报表,让投资者和相关的人员看。
(2)每股收益包装。股票的发行价由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两个因素决定。为了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上市公司在承销商的配合下,往往在企业的每股税后利润上大做文章,通过缩股、折股等方式来提高每股赢利。然而,公司的业绩最终是由经营管理来决定的,包装过分,可能勉强支撑一时,但终究会真相暴露,使企业形象一落千丈。
(3)行业包装。新股上市应当符合的条件之一是“其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的股份公司在上市前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改变自身的产业属性或募集资金投向的产业属性,以与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达到包装上市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把企业包装上市,至于企业包装上市之后该怎么走,全然不顾。
(4)赢利预测包装。新股发行或上市时对未来赢利进行预测,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选择。然而,为了给社会公众以绩优的形象,提高公司声誉,有些公司不切实际地提高每股赢利预测,但上市不久免不了露出马脚,使招股书上“言之凿凿”的赢利预测,变成大言不惭的道歉书,给二级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5)企业形象包装。请明星来给企业做宣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广告上打广告也是每家上市公司优先考虑的。企业形象的包装是很重要,但是如果太过分,太夸夸其谈而脱离了实际,虽然骗得了投资人一时,但早晚有一天会露出马脚。
虚假包装和过度包装实质上是弄虚作假,贻害无穷。过度包装不仅欺骗了投资者,最终也必然影响上市公司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须严格发行审批,坚决反对证券市场的过度包装行为,以有效地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也请投资者和股民能看得清楚,不要被他们的表象所迷惑,也不要被那些信誓旦旦的诺言所迷惑。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时刻保持一份清晰的思维,不要被这些外在因素所迷惑。
在读年报时,对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不能只看净利润、每股收益,更不能仅以此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详细了解上市公司的利润构成很重要。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润构成中,主营业务所占比例较低,而投资收益和其他一次性收益占的比重很大,同时,每股现金流量金额又与每股收益相比差距很大,那么,这样的公司业绩增长持续性就难以保证,而且现金流不足,应收款过高,也容易出现问题。以下便是年报中的常见陷阱:
(1)销售利润率陷阱。如果报告期内的销售利润率变动较大,则表明公司有可能少计或多计费用,从而导致账面利润增加或减少。
(2)应收款项目陷阱。如有些公司将给销售网的回扣费用计入应收款科目,使利润虚增。
(3)坏账准备陷阱。有些应收账款由于多种原因,长期无法收回;账龄越长,风险越大。
(4)折旧陷阱。有的在建工程完工后不转成固定资产,公司也就免提折旧,有的不按重置后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有的甚至降低折旧率,这些都会虚增公司的利润。
(5)退税收入。有的退税收入不是按规定计入资本公积,而是计入盈利;有的是将退税期后推,这都会导致当期利润失实。
同时,高比例的分配方案似乎很容易成为庄股的炒作和出货题材,投资者应保持谨慎。有的公司在财务状况艰难的情况下也推出了大比例的送配方案,这就要小心提防了。比如某只股票推出10转增7派2.5元,仔细看年报,它的净利润中有5 000余万元来自于拆迁收益,如果扣除这部分收益,它的业绩还要差于往年的业绩。
从历史上送转股的市场表现来看,那些勉为其难推出送转方案的股票,大多是庄家为了完成一轮炒作,其中“馅饼”与“陷阱”同在,投资者可结合股票的技术面综合分析后分别对待。
对于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年报的投资者,可以主要看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收入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以及经营的基本情况。看上市公司业绩,要挤掉其中的水分,切忌被投资、重组等带来的暂时收益所蒙蔽。
最后,股市的运行如同滔滔江水,不是交易者的主观意志可以左右的。交易者只有依附于它才能获得生存,而不可固执己见,以卵击石。交易者采取的策略应该是,有机会就抓住,没机会就等待。成功了不要以为自己很高明,失败了则要自我检讨反省。交易者只有承认自己在市场面前的渺小,依赖市场,而不是试图战胜市场,不固执己见,才能获得生存,最终把账户做大。
交易者应该避免由于过分自信而变成自负,不要什么都信,也不要什么都不信,不走极端,不能全面否定基本面和技术面,而全凭自己的喜好和感觉去进行交易,因为这样所导致的后果常常是惨痛的。
股市中固然存在着投机的因素,但股市的交易绝不是简单的碰运气,投机的成功依赖于正确的理念和理性的操作,不是单凭自己的喜爱和固执就能成功的。交易者的不良心态在于,交易时全凭感觉行事,而失败时却把错误全部归咎于市场,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
交易者要明白,资金的较量,决定着行情方向的选择,价格是全体市场参与者共同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价格是人的行为结果。当你对“要做少数人”理解得不够深刻的话,即使你认为自己是少数的人,可结果往往还是不幸成为了多数人中的一员。
但这并不是说交易者有自我的主见不好,一个成熟的交易高手,一定也是能独立思考的交易者。然而,成熟的交易者并不因为有自己的主见,就盲目地排斥其它声音,他们善于从政策导向,社会舆论、股评中寻找合理的、正确的理念,经消化吸收成为指导自己操作原则,成为自己主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盘否定,一概排斥。
在实战中,固执己见的交易者常常在自己没有分析判断的能力时,仍固执地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这样容易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交易者既要热爱市场,又要敬畏市场,同时在交易时既要保持独立思考,同时也不要排斥一切外在的理念,要善于总结接纳不同意见,去伪存真,真正找到适应市场,适合自己个性的交易方法,用持久可行的一致性交易策略,凭借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理智的思维方法才能达到稳定盈利的目的。
盛康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