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扩招猛如虎炒股配资平台选,学历真能换饭碗?
这时代变化真快,让你防不胜防。
我们以前一直认为上大学难,但现在,读研比上本科还容易,博士招生数与本科接近,。
难怪很多网友说:
"真是中国特色啊"
不相信?看看2025年的大学招生数量就知道了。
研究生是本科生的两倍多,而博士生扩招更加吓人?
有文章指出:
复旦大学2025年招了四千多本科生,研究生却招了一万二;
上海交大与复旦大学差不多,研究生是本科生的两倍多;
浙大、川大研究生都过万了;
武汉大学今年研究生接近一万;
清华大学2025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接近一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在4500人左右,预计2026年数据也会在5000人左右徘徊。
展开剩余83%我们眼中高不可攀的博士生扩招比研究生更吓人。
有数据显示:
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每年招博士都涨一成以上;
上海交大2025年招了四千八百多个博士,跟本科生差不了多少。
01
博士扩招,学校真的都准备好了吗?
国家政策在推,2025年初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里明说要慢慢把博士比例提上去,这里请注意,国家是要求慢慢提高博士生的比例。
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博士扩招?
国家提倡博士扩招的原因主要包括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和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可现实呢?
我们将这些扩招博士生的数量与国际上对比一下:
哈佛大学2024-2025年度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为1444人,同时新招收博士生1366人。
上交大的博士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美国前二十高校的1/3,年博士招生量也是哈佛大学的3倍多。
很多学校为了凑数,不管有没有导师、有没有实验室、有没有宿舍,有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三七二十一,先招了再说。
那些学校想反正国家有政策,就不违规。
目前扩招的高校普遍存在以下缺陷:
1.师资力量短缺
博士生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然而,师资力量的增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博士生数量的情况下。
2.科研资源不足
足够的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和其他科研支持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扩招会严重导致这些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博士扩招导致导师精力分散、科研资源稀释。
例如,某课题组2018年仅6名博士,2023年单名小导师即招4人,整体规模超20人。这种“放养式”培养使得学生难以获得针对性指导,延毕率长期高于50%,2016-2017年甚至超过65%。
3,管理体系
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于确保博士生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如何保持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指导成为一个挑战。
02
博士扩招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博士数量增长背后隐藏诸多问题。
扩招导致部分不适合科研者涌入,科研小众化特质与大众化招生矛盾凸显,同时伴随学术诚信风险及就业错配等连锁反应。
博士扩招最严重的问题是 人才错配与培养质量下滑,叠加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形成“高学历低就业”与“科研潜力浪费”的恶性循环。
问题表现:三重压力下的博士困境
国家以每年10%增速扩招博士,2023年招生15.33万人,旨在支撑创新体系,但大量博士被迫放弃科研,转向基层中小学岗位(如深圳中学批量招聘清北博士)。
这既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也让个人投入的时间成本(平均延毕3-5年)难以回报。
网友指出:
"扩招研究生是灾难性的决定,不仅导致学历贬值,破坏了学位制度,而且超越了目前能够提供培养的能力和条件,导致培养质量断崖式下降。
这种破坏性恶果在3-5年后完全暴露,降低了个人奋斗的期望和浪费了社会资源。教育绝对不是解决失业的蓄水池,不同学历应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充分发挥教育所学能力。"
03
解决方向建议
1.严把招生质量关
采用严格考核、择优录取及导师聘任制,筛选真正适合科研的人才。
2.优化人才分流机制
制度引导无科研诉求者选择其他职业路径,避免盲目读博。
3.破除学历出身论
西部高校等需注重岗位适配性,吸纳熟悉本地需求的“土博士”,而非仅卡名校门槛。
4.加强学术监管
建立科研诚信处罚机制及博士毕业生评估跟踪体系,保障成果质量。
结束语
在博士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人数的增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让尽可能多的学者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视博士就业的现状,培养合格的博士后人才炒股配资平台选,最终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发布于:浙江省盛康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